孝子之乡——孝感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1-1 点击次数:3654

    据史料记载,公元454年,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,出了许多孝子,将此地单独建县,取名为孝昌。后唐同光年间,为避皇帝讳,而将“孝昌”改为“孝感”,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。
    1000多年来,在孝感这块土地上,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孝子。仅明清县志记载的该地有名有姓的孝子就多达493名,民间无名孝子更是不可胜数。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中华《二十四孝》中,孝感有三孝:卖身葬父的董永、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,他们孝行感天的故事,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典范。其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,经民间艺人加工创作,衍化成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。根据黄梅戏拍成的电影《天仙配》,将之推向全国乃至世界。
在孝道的熏陶下,孝感的当代孝子不断涌现。2003年,全省首届“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”评选中,孝感有两位孝子当选。其中,孝昌县刘青枝,以一个弱女子赡养娘家、婆家8位老人的感人事迹,全省得票第一。孝感企业家余汉江,多年来捐助福利院和公益事业,捐资达500多万元,2003年被评为“全国爱心捐助先进个人”。近年来,又被全国老龄委等5部委联合评为“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”。同时,另有8名孝感人被评为“全国孝亲敬老之星”。

   孝感,除发生孝行感天的动人故事和历代孝子辈出外,还积淀着宝贵的孝行人文景观和承载孝道的物质资源,衍生出以孝为行为取向的思想观念、文化现象,成为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。
    孝艺:

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,内容大多取材于孝感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,无论是专业的剪纸艺人,还是民间业余爱好者,其作品总是着“孝文化”的浓浓汁液,镌刻的是神话,雕镂的是民俗,张扬的是孝心。
    作为湖北楚剧的源头,孝感花鼓戏百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就有反映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《槐荫记》、《百日缘》等。
    汉川善书和云梦皮影戏中,也有许多是反映孝子事迹的曲目。
    孝址:

    在孝感城区,有占地80余亩的“董永公园”,园内9大景点都与孝文化有关。如“孝子祠”陈列着古二十四孝的蜡像、“瑶池仙境”展现着七个仙女在瑶池沐浴后梳妆打扮的情景。在市区广场、街心公园、火车站、城区大门等,都有以董永与七仙女为主体的雕像、壁画、浮雕等。
    在毛陈镇,有立于清代的“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”和“汉孝子董永公墓”。相传这块墓地上春天常有云雾笼罩,形成古孝感八景之一的“董墓春云”。
    孝商:

    在孝感,利用孝文化经商者,比比皆是。许多商家都喜欢在自己产品的名称上冠以与孝文化有关的称谓,如槐荫酒楼、春云书画社、理丝小区等。
    1999年,金龙泉啤酒在孝感推出的全麦啤酒,便叫作“天仙全麦”。而“孝感麻糖”当属孝商的典范,相传这一美味食品,是七仙女用玉梳切片,才成为今天这种“形似玉梳白似璧”的外观。
    弘扬孝文化
    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“孝”命名又以“孝”传名的中等城市,在它的辖区内,还有两个以“孝”冠名的县级城市——孝南区和孝昌县。
    近年来,孝感市对待传统孝文化,一方面努力将其传承延续,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发掘其内涵,以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推广,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。
    孝感成立了中华孝文化研究会,对孝文化的内涵作推陈出新的研究,并已成功举办了9届全省、全国性的研讨会。1996年,孝感市在全国首次开展“十大孝子”评选表彰活动,并宣布每隔5年评选一届,评出的孝子享受市级劳模待遇。2002年,该市举办了首届孝文化节暨《董永与七仙女》邮票首发式,通过邮票这张“国家名片”,将孝感的孝文化推向全国。2003年,该市又承办了全省首届“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”评选活动。
   孝感市努力打造武汉城市圈中独具“孝文化”特色的城市,加快文化载体建设,恢复或重建古景,包括与黄鹤楼并称“南楼北阁”的文昌阁、与孝文化有关的凤凰台等。
得到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批复后,孝感市成功引进3000万元,建立“全国爱心护理院”,将主要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护理。

    在孝南区书院街城西村,村里给每位老人每月发放70元的养老金,并将“不孝不是中华好儿郎”、“不孝不配入团入党”写进了《村民公约》。


  • 孝亲是报本,爱国也是报本。所以不孝之子,决不能真爱国……
  • ——
  • 走遍天下娘好,吃遍天下盐好。
  • ——
  • 孝顺父母不要等百年,在世时就要孝顺; 教育儿女不要等成年……
  • ——
  • 慎终追远——《论语•学而》
  • ——
  • 祭而丰,不如养之薄也。昔常不足,而今有余,其何及也——北宋•欧阳修
  • ——